清空房间,走出失亲的悲伤
- 文章出处:康健杂志167期
- 2012.10.01
- 作者 : 吴佳璇
- 图片来源 : 康健杂志
「房间都清空了?」
「还没耶……想不到这么花时间……还有精神……」病人微微扬起头,报以浅浅的苦笑续说道:「真正辛苦的是儿子,从办公室一路收拾回家里;我只是过去陪陪他、给点意见……看哪些东西该丢、哪些可以送人,哪些要留著做纪念……。」
一年前不到,病人丈夫罹癌。待人温文有礼、处事井井有条、且向是健康模范生的丈夫霎时变成另个人;病人强忍不安照顾月余,忧郁症严重复发,经肿瘤科主治医师转介,成为我的病人。
危机处理,好不容易稳住阵脚。才想进一步介入,关照治疗节节败退,已进入癌末的先生,无奈时不我予。
丧事后,独子首次陪同病人回诊。我垂询病人服丧期间身心状况,「承蒙您的照顾,一切都很顺利」,节制有礼的丧家。
下回门诊,病人独自前来,提及儿子决定返国接掌事业,并开始整理父亲公司与住家的遗物。
「这可是大工程,」我强调,「东西整理妥当,生活会踏实些,」这不但是专业建议,更是肺腑之言。
另一位病人告诉我,先生书房已经锁了五年,她还没有勇气打开;还有位母亲,天天为意外身亡儿子的电脑开机关机,三年不断。而他们最初找上我的理由都是失眠,轻描淡写,改装过的哀伤。
亲人要经历的艰辛
不愿意搬动遗物,是所有悲伤辅导教材都不会遗漏,用来区分正常哀伤与病态哀伤(pathological grief)的重要线索。因此,每次听到遗族整理遗物或清空房间,心里总是暗暗松了口气。
或许是内容太私密、情绪太复杂,少有文字记录如何整理遗物。最近有本法文翻译书《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作者莉迪亚・阜兰(Lydia Flem)是犹太裔法语心理分析师,纳粹集中营虎口余生双亲的独生女,也是法律「唯一继承人」。
一开始,她不断质问,「活著的时候不曾想要交给我的东西,我凭什么可以带走?」双亲没有遗嘱,继承犹如不是心甘情愿、出於自由意志的赠与,她拿得一点儿也不心安理得。然而,透过整理遗物、清空旧宅漫长的过程,生者梳理因亡者而起,或悲哀、或愧疚、或愤怒、甚或焦虑与无助(人不免一死)等各种情绪,并与颠沛却坚韧不拔的祖先们重新建立连结。作者以为,这种内在转化过程没有捷径,任谁也无法逃避,因为「死是生的一部份,生命包含了死亡」。
心理学家指出,悲伤必须经历「接受失去事实」、「经验悲伤痛苦」、「重新适应逝者不再的新环境」、以及「情感活力能投注到其他关系」等阶段才算完成(出自《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 Willam Worden著,李开敏等翻译)。
持续进行清空房间工程的太太告诉我,她正同子女商量,明年为先生的摄影作品举办纪念展;丧子的母亲睡眠稍稍改善后,清掉电脑旁的空鲜奶瓶,那是孩子匆匆出门前留下的。而我,也从菲籍看护离家前,为我们打包三大箱妈妈的衣物中,挑出外婆亲手为女儿织来搭配无袖洋装、经过数十年垂坠感仍佳的针织衫,还有当年买给妈妈,她却因太喜欢不怎么舍得穿的外套等衣物,作为纪念。
何不生前由自己整理遗物
进一步反向思考:为何不自己生前预先规划,能扔的大力扔,堪送的尽早送,该交代的明白交代(预立医嘱、遗嘱),利人利己?消极观之,此举将大幅节省后人时间与精神;积极视之,不正是自我负责人生态度的最后体现?
且容我以偶像张爱玲为例。中年晚期开始独居,张爱玲舍早年对霓裳华服迷恋,过起「身无长物」的日子。72岁,辞世前三年许,主动寄出遗书,郑重委托友人百年后执行。73岁出版《对照记》,为自己没赶上看见的家族先人下了「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的注脚,也「希望还有点值得一看的东西写出来,能与读者保持联系」。明白不过且足堪范例的交待。
凡夫俗子如你我,可能没有「值得一看的东西写出来」,为了所爱的家人,是该考虑及早交代,且市面上已有指导手册出售;行有余力,能自己清空房间更好。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在失落关怀与悲伤辅导中,电影「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包含主角丧失母亲与宠物,於丧母后进入悲伤反应,主角经由宠物疗法而治愈;主角的朋友因车祸而失去生命中存在的意义,经由宠物疗法而治愈;宠物疗法可运用层面很多,由文献得知治愈「不语症」之真实案例。
宠物疗法小光妈妈去世后,小光因过度伤心和震惊,而身体产生突发性的变化,脖子无来由的僵硬,无法自由的转动,连身为外科医生的爸爸也无法治疗。某天袜子吵著和小光玩游戏――「黑白配」,在奇迹似情况下,袜子治愈了小光,连小光的爸爸都觉得神奇。由於袜子的陪伴,使小光的悲伤与内向情形改善了,从对妈妈的死亡悲伤中康复,对生命充满了热情(本电影官方网站,2008)。
小光的好友星进因车祸而断送音乐家生涯,虽然身体康复了,但演奏家最重要的手指却无法自由灵活运用,他从小勤练吉他,而成为演奏家,吉他是他的依靠,不能弹吉他便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便将自己隔离起来,连好友小光都不肯见。小光便将袜子留在星进身边,过阵子,星进居然开始弹吉他了,袜子再度奇迹似的治愈星进了(本电影官方网站,2008)。
杨雅静与李姝姮(2007)报导单亲爸爸以宠物疗法治好「不语症」四岁女儿,女童因父母离婚后突然不开口说话,医生诊断为「选择性不语症」,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蔡文哲表示「选择性不语症」(Selective mutism)病患是在特定状况下拒绝开口,并非不会说话。
常见原因有:
一、病患有害羞、敏感、焦虑等特质;
二、对某些环境因素较敏感,得不到情绪上的支持所造成。
治疗方法为诱发环境的改善或转换,可以病童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宠物或玩偶都行,藉此触发其开口说话意愿,来调整问题形成的因素,以诱导取代强迫,触动其表达意愿。单亲爸爸以小狗与女儿的互动来做治疗,让女儿开口说话。
一、性格稳定。
二、愿意亲人。
三、行为易接受饲主控制。
四、能确实完成吩咐的指令。
五、除非狗攻击性特别强,否则任何犬种经训练皆可成为狗医生。(杨雅静与李姝姮,2007)
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乖巧又柔顺;在心情不好时向它吐气时,决不会回嘴,静静当个倾听者;失落或孤单时,它还是不离不弃在你身边陪伴著你;发生危险时,它会保护或提醒你;甚至在生病时能治疗你。它扮演著朋友、家人、玩伴与医生等角色。无论是何种宠物,要饲养时还是要慎重考量,对照剧中的约定,能遵照者才考虑饲养,否则那天路上又多了一只无辜的流浪宠物。
作者:黄毓茹
东华大学教育与潜能开发学系博士生yuju71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