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殡葬消息与申诉
2
临终关怀3
https://ntp.ansin999.com/ 安心殡仪顾问管理有限公司
Missing parameters [image]

死后不举行葬礼,不要坟地,日本人选择「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死后不举行葬礼,不要坟地,日本人选择「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文章出处:商周出版
  • 2016.08.25
  • 作者 : 日本文化观察家茂吕美耶
commonSlidArea End commonArticle

所谓「零死」(ゼロシ),就是死后不举行葬礼(零葬/ゼロソウ),不留骨灰,不要坟地(零墓/ゼロハカ),让一切都归於「0」的葬仪方式。

commonArticle End commonArticle
今年(二○一六)二月、三月、四月,我身边连续走了三个人。一个是交情三十年的老朋友(五十三岁),一个是交情将近四十年的人(六十八岁),另一个是我们社区自治会的会长(六十七岁)。凑巧三个都是男性。
五十三岁的老朋友,死得很突然(脑溢血),早上昏倒,家人叫救护车送进医院,夜晚即过世。消息传来后,几个老朋友都很惊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令人难以接受。
其他两个则因抱病在身,生前便决定了葬仪的一切。两个都选择了「零死」。
不举行葬礼的「零葬」,是断气后过一天或两天,直接送到火葬场火葬,参与的人只限直系亲属与旁系血亲,也就是当事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儿女。
年满六十五岁的人口是十四岁以下人口的两倍
根据日本总务省发布,截至二○一四年十月的日本全国总人口,年满六十五岁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十四岁以下人口的两倍,大约占总人口的21%,少子高龄化现象愈发显著。而且与人口集中的东京首都圈相比,地方城市或乡镇的情况更加严峻。
再根据最近以日本全国葬仪社为对象的调查,选择「零死」的人占22.3%,大约是五人中有一人选择「零死」。
据说,以前不举行葬礼的例子,大多基於经济上的理由,但现代人的观念有变化,大部分人都不想把钱花在葬礼上,宁愿将现金留给后代或配偶。
尤其在二○一○年一月上市的《不要葬仪》(葬式は、要らない,幻冬舎新书)一书畅销后,作者又於二○一四年一月出了一本《0葬——阿莎力地死去》(0葬——あっさり死ぬ,繁体中文版书名为《让人生的终点归零》),照样畅销。之后,电视台也不时播放「零死」的采访专辑节目,此观念便逐渐普及於日本社会。
死后花五百万日圆举行葬礼并买坟地,值得吗?
一般说来,比起外国,日本的婚礼和葬礼都很庄严、正式,也因此,费用都很昂贵。
如果死后,打算托葬仪社代办葬礼,平均费用约两百五十万日圆。若再加上坟墓、坟地,平均费用约五百万日圆。除非你在生前就准备了一切费用,否则这些费用会落到配偶或孩子身上,经济上的负担很重。
但是,如果选择不举行葬礼的「零葬」,也就是说,只限直系亲人守夜➙葬礼➙告别式➙火葬,费用可以压到二十万日圆以下。
至於骨灰,可以交给葬仪社处理,也可以自己处理。如果选择自然葬,托专业业者进行撒骨灰,平均费用在五万日圆左右。倘若加上亲属乘船亲手撒骨灰,平均费用则在十万至二十五万日圆左右。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三个过逝的熟人中,有一人选择骨灰留在家中让配偶保管烧香,等配偶过世时,再和配偶的骨灰一起撒掉。
东京都立小平灵园的「树林墓地」,筛选倍率九点九倍
二○一二年,东京都立小平灵园整备了「树林墓地」,於二○一三年度募集一千六百尊遗骨,再根据抽签决定,结果筛选倍率是九点九倍,由此可见「树林墓地」的人气极高。
东京都立小平灵园的「树林墓地」是在树木之间埋入深约两公尺的圆筒,筒底直接与泥土接触,骨灰撒进后,可以成为树木的养分,逐渐回归大地。因是共用骨灰筒,亲属不能直接在树下烧香或合掌,而是在「树林墓地」的献花台前合掌献花。费用约十三万日圆。「树林墓地」禁止一般人进入。
茨城县的出云大社分社也有共用「树林墓地」,费用约三十万日圆。
根据统计,昭和三十至四十年代,日本的年间死者数是七十人左右,现在则多达一百二十万人,火葬场和殡仪馆都非常拥挤。何况日本没有多余的土地,坟地真的不够。
反观英国等其他国家的火葬(基督教一般是土葬,但现在火葬也已经普及),通常不执著故人的「遗骨」。他们的火葬场焚烧温度比日本的火葬场高许多,大约一千两百℃左右,焚烧后真的只留下骨灰,之后,再选择撒在山野或其他地方。
日本由於佛教的影响,很重视「遗骨」,焚烧后,会留下整具「遗骨」,再让直系亲人用筷子捡拾「遗骨」,最后放入骨灰坛。骨灰坛最上面正是故人的头盖骨。
「零死」也有问题,当事人必须於事前说好
有些人,由於父亲或母亲长年卧病在床,父亲和母亲於生前就和儿女说好,在卧病期间花了不少钱,死后将选择比较不花钱的「零葬」、「零死」。结果,儿女於事后遭其他亲属(故人的兄弟姊妹)责备,导致儿女和伯叔姨舅姑闹得断绝关系。
为了回避这些问题,当事人必须於事前向所有亲属都说好,或者留下遗书,要不然,某些亲属不接受的话,配偶和儿女便会遭殃。
如果是自己,到时候该怎么办?
我和我家两个儿子商讨过这个问题。我说,我没有现金之类的存款,没钱举行葬礼,葬礼就免了,省下葬礼费用吧。
结果,我家大儿子回我说:「欧卡桑,你要考虑到我的社会地位和立场,葬礼不是为死者办的,而是为留下的活人办的。我有能力办的话,我就办;如果到时候真的没有钱,我就举行零葬。」
听他这样说,我才恍然大悟。对呀,丧主不是我,按惯例来说,我没有配偶,那么,丧主就是我家长子。我要考虑到他的社会立场。
话虽这么说,我还是认为,死后要花五百万日圆的葬仪费用,实在太浪费,也太可惜。反正,到时候我又不能参加。倘若人真有灵魂,而我的灵魂又特地到现场观看的话,我也不能开口说话呀。(应该可以说话,只是活人听不见而已。)
最后,我只能选择自己的遗照。
於是我对儿子说:「遗照不一定必须用当事人临死前的照片,我要用现在贴在facebook上那张照片!」
儿子说:「那张照片只有RuRu,有空时你再自拍一张三喵聚集在你身边的照片吧。猫咪肯定比你早死,要趁早拍。」
我(沉默了一会儿,再点头):「……嗯。」
我家大儿子完全不明白要让三喵聚集在我身边,再用三脚架自拍照片这件事有多难办!
本文为《让人生的终点归零》专文推荐序,由商周出版出版。

请问小笠原医师:「一个人可以在家善终吗?」



请问小笠原医师:「一个人可以在家善终吗?」


Web only2016.08.22作者:黄惠如                   
                                                             kvTitle End kvInfo
一个人的最后,谁帮你送终?在日本实践在宅安宁的小笠原文雄告诉你,一个人在家善终非但可行,还很幸福、满足。
kvInfo End innerArticle mobile summary mobile summary
                                                                                                                                   
「请问小笠原医师,台湾在1970年左右出生的世代有很多人单身或没生小孩,未来台湾要怎么面对这个世代的『一个人的死』?」
「那不是很happy吗?」
回答令人冒三条线的人是小笠原文雄。小笠原是日本在宅安宁界的传奇人物。现任日本在宅安宁协会理事长,小笠原原本也很「正常」,走一条主流的路,曾任名古屋大学附设医院的心脏科医师,自豪於将7个已经停止呼吸的病人救回,活著走出医院。
后来因为视力受损,不能阅读医学论文,意味无法再高升,1989年在名古屋附近的岐阜县开业,却是从事在宅医疗,和团队去病人家里诊疗,最近他致力於独居者的善终,和著有《一个人的老后》畅销书作者上野千鹤子以问答的方式共著《请问小笠原医师,可以一个人在家死吗?》
让他变成今日的小笠原是在1992年2月4日,一个死亡的表情。
那天,小笠原一早八点去癌症末期病人家看诊,这位病人的太太对小笠原说,「男人呀,到了这时候还耍帅,」小笠原问她为何这样说,她说,「昨天晚上我先生说,『明天要去旅行,帮我拿出皮包和鞋子,』太太开玩笑回答:「你要去哪?带我一起去吧,」癌末的先生回答,「这不是你去的地方,我要一个人去。」
小笠原看到枕头边已经放好皮包,但没看到鞋子,太太说:「因为先生今天要『出发了』,所以鞋子要放玄关,」小笠原心里一惊,太太怎么知道先生今天要去世?
小笠原回到医院约2小时就接到太太的电话,先生已经去世了,小笠原说「我马上赶过去,」太太说,因为已经去世了,看完病人再来吧。等小笠原到家里时,看到先生去世的表情安详又满足,和过去他在医院看到急救痛苦的死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之后半年,小笠原陆续在病人家送走胃癌的老太太,以及家人臂弯中去世的大肠癌病人,脸上都有相同的满足、安详的表情,这对小笠原来说,是一种「文化震撼」,接下来他的从医生涯尽可能完成病人回家的最后悲愿。
六成日本人想在家善终
相较於台湾人过世前有「留一口气」回家的习俗,多数日本人想在家善终。日本内阁府调查,日本人有六成想在家过世,不过,现实是依旧接近八成的人在医院过世。
支持在家善终靠在宅医疗团队。 在宅医疗团队是跨医疗、护理和照护的跨专业团队,团队里医生、药剂师、居家护理师、照管专员、居家服务员等共同合作。例如打点滴补充营养的是居家护理师,每周来帮忙洗澡一次就靠居服员,而协调整合各专业的并非医师,而是善终管理师(THP,Total Health Planner)。善终管理师在日本在日本,善终管理师通常是护理或社工背景,取得照顾专员(care manager)资格后,熟悉医疗保险、长照保险及社会福利补助的人。他除了有个案管理的功能外,通常是社会福利系毕业,除了有个案管理的功能外,事前和医生与药剂师讨论病人疼痛、呕吐、便秘时的处理模式,也和病人、家属讨论死亡教育。
由於小笠原诊所的成功经验,2011年日本政府试办在宅医疗联系据点计划,2012年扩大到105单位,目前全日本已经超过300个据点。

小笠原说,想要在家善终,日本有健保及长照保险约可涵盖七成费用,若要增加居家服务员与居家护理师到访的次数,私人保险与其他补助也大致可涵盖。
除了钱,对病人与家属而言,在家善终,消除「万一出事」的不安或许才是重点。
小笠原的在宅病人设置电视电话,紧急时病人指尖一碰电视,24小时有人出现在电话画面里和你通话。
另一个不安就是痛。除了医生会开止痛剂、类固醇、抗忧郁剂等,居家护理师也会从心理层面安慰病人外,病人有个按钮可以持续皮下注射,自己控制疼痛。
在医院才是孤独死?
后来,也有病人教导小笠原,或许在医院才是孤独死。如果孤独死的定义是,不只是「独居没有人知道就死掉」,而是「没有人心意相通,在孤独与不安中死去」,或许在医院才是孤独死,小笠原说。
一位肠阻塞、装人工肛门的老太太、一直吵著要回家,但她独居,家里没有人可照顾,主治医师说如果回家,大概只能活一两个月。
女儿来找小笠原,问他怎么办?小笠原问女儿,如果妈妈就要死了,而且妈妈自己也知道家里没有其他人,但还是想回家,为什么不圆满妈妈的心愿,马上出院,小笠原也明讲:「如果妈妈回家会孤独死,让你们没面子,那你就和妈妈说,拜托你『在医院孤独死吧』。」女儿听了吓一跳怒斥「医生,不要讲这样的话」。
由於家族意见不同,后来拖了一个月后才出院回家。出院3个月后,妈妈和女儿一起去咖啡店喝咖啡。小笠原问老太太,你不是一个月就会去世吗?
这位老太太是大医院院长的妈妈,住院时护理师一天看望16次,但心里还是觉得孤独,老太太笑著说,「没办法呀,得癌是一件开心的事,现在在家虽然护理师一星期来3次,居服员一天来一次,但比起在医院,开心多了。」
听完小笠原讲完这故事,我想了想问,如果安稳死、满足死的关键是「关系的圆满」,那家人、亲友聚集在医院送到最后一刻,不能达到满足死吗?
小笠原大声说,安稳死的关键不是「不是关系,是空间!是管理!」只要在医院就要遵守医院的管理,无法以「自己的样子」走到生命最后。
20年没喝过味噌汤?
例如,他曾问一个病人有什么心愿?病人说:「我想喝味噌汤,」因为控制血压,已经20年没喝过味噌汤了。他让病人喝味噌汤,太太急忙阻止,被医生禁止,小笠原说:「喝吧,因为这是在家,不是医院。」在NHK跟拍小笠原的影片中,也看到小笠原帮爱喝酒的病人,红酒加吗啡。
更由於日本单身高龄社会来临,单身的人一辈子一个人,也想要一个人走到最后,小笠原已经亲手帮助47个独居老人在家善终。
一个人的老后与一个人的死,不见得就是悲惨,「在家一个人去世」甚至是很多单身者的心愿。
曾去小笠原诊所见习的台东圣母医院余尚儒医师曾一起去一位乳癌、胃癌的患者家,这位67岁的女性生命接近终点,满肚子都是腹水,不过吗啡加镇定剂的效用,帮助她没有痛感。
这位老太太的哥哥已经从外县市赶来准备送终,在附近的旅馆住好几天了,余尚儒狐疑问哥哥,公寓还有房间,为什么要住旅馆?哥哥回答,「因为妹妹希望可以一个人生活到最后,这是她的心愿。」
小笠原送终后,往往会和家属拍张照,照片中的人没有悲苦,反而手比YA,满足的笑著。
在台北国际安宁疗护居家全人照护研讨会上,小笠原也秀出一张35岁太太去世后,先生拜访小笠原后,两人拍的一张微笑、手比YA的照片。
「年轻的太太刚过世,先生开心地手比YA,这代表什么?」全场不怀好意地、偷偷地笑了。
这位太太去世5天后,先生到诊所拜访小笠原说:「医师,称赞我太太吧,」先生向小笠原娓娓道来:
「我太太刚开始说想死,你每次来家里都和她开玩笑『你还活著呀』。8月时,我们带著孩子去旅行、9月她不能走了,听你说不能走路了,生命就快到终点了。有一次小朋友嚎哭回家,说我不要再去学校了,我不再和其他小朋友见面了,原来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以为我太太无法起身了,但我太太两手扶著坐到小孩旁。太太看著孩子大哭,小孩终於停止哭泣,我太太对小孩说:『我从出生至今没有任何一次觉得自己不幸』。我太太要死了、要离开小孩了,却和小孩说我没有一次觉得不幸,小孩听了妈妈的话,挺起胸膛继续上学。」
在家里过世,等於在家里活到最后,因为太太一直在家就可以守护孩子,用所剩下的生命传达最重要的事,「小笠原医师,请称赞我太太吧。」听至此,小笠原对先生说,「我们拍张照吧。」
那时小学四年孩子,现在成为橄榄球队的选手,在台湾研讨会全场医师、护理师偷偷流著泪。
鬼手佛心的小笠原,继续为「在宅安宁」传道


转载出处:康健杂志网站

面对未来,能留下的是甚么???



面对未来,能留下的是甚么???

人对生命的终结,你是否想过能留下甚么?
参与慈济无语良师感恩追思典礼,让我有了深层的思考,人死了就结束了吗?
在慈济医学大学里,死了会有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无语良师成就了无数的医生,牺牲了自身肉体,为的是让未来的医生技术更精进。
你或许没办法当医生救人,
你或许没办法生一个医生孩子,
但是今天 你可以转个念,可以来当未来医生的老师,这样不是更伟大吗..........

慈济无语良师报导

『最后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体光碟



『最后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体光碟
            作者:莲花基金会
            出处:莲花基金会

~ 一个生死抉择与生命尊严的故事 
~ 「生」的结束是「死」的开端, 「生」、「死」,竟是同一件事?!
            於是,我要问.. 从梦中醒来之前, 怎样才是真正地「活」?
            什么才是最美的「结束」?

            这是一个癌症末期病人,在他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
故事叙述一个大学生孟哲在毕业前夕,即将展开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却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末期。早年丧偶的母亲、耐心陪伴的病房志工、以及满怀热情的年轻实习医生,在陪伴孟哲的过程中,因秉持不同立场而互相激荡出各自对生命及医疗问题的省思。最后,原本焦虑不安、愤恨无奈的孟哲,在母亲的陪伴、同学的关怀及志工的引导下,明白人生就像蜡烛,生命虽然短暂,但面对疾病要勇敢及过得精彩动人………

『最后的月光』观赏点击处

《内容》
1. 2005医学人文公益舞台剧『最后的月光』实况录影 台湾首创之安宁疗护舞台剧,演出一个癌症末期病人,在他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於2005年演出八场,场场爆满,八成观众感动落泪,观赏人次近3,200人!这是一出会让人笑著流泪,充满爱与感动的故事!

2. 2005医学人文公益舞台剧『最后的月光』公益广告 一个母亲的呼喊、一个绝望的孩子…这样的情节每天在各大医院重复上演…影片中特别邀请金勤先生、李丽华小姐代言演出,深刻呈现出临终病人及家属之心情…

3.「选择不急救」公益广告片 生命的最后,你可以选择不要仪器的陪伴…..本片荣获91年度非商业广告「金钟奖」,以母女的对话,传达出「拒绝临终心肺复苏术」之理念。

4.「最后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体区: 含「最后的月光」生死教育座谈菁华、安宁疗护介绍…。 ~~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读书会、授课、亲子共读…~~

●名人一致强烈推荐----『最后的月光』舞台剧        (谨依姓名笔划排序)
人常为了符合社会文化的需求,失去本真而不自知,当受苦的个体承受不了情绪大量涌现时,却无人接应,更加重了个案的孤独、焦虑。旁人常自以为「为病人好」而给予种种呵护(限制),我不禁要问:「为病人好」的意义?是我们情感上不舍,希望他永远活著?还是自身的死亡焦虑?短短一小时,演出了典型的生病文化现象,除了引领您走入剧中的生活世界同情共感外,也让人不断的反思。~王浴(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护理长)

「生命将尽,情何以堪?」《最后的月光》以两个年轻生命面对即将嘎然而止的人生终点,对照演绎出生的迷惘、病的苦楚、医疗的迷思、死的惧怕,以及最难能可贵的――生命升华的可能。这样的人生主题,适用於所有的人观看、思考。~李丽华(资深演艺人员、台湾仁本慈善公益大使)

医疗、亲情与人性交错揉杂成一幅动人的生命织锦,是一出所有曾对生命认真思索者,值得期待的年度好戏。~金勤(电影演艺人员)

「最后的月光」探讨人在生死挣扎关头时的尊严与心路、生命的本质与企盼,直得向所有医学生、医护人员及所有关心临终照护的人推荐!~陈克华(知名诗人作家、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眼科助理教授)

如果亲人罹患绝症,您是否希望寻求能够安详陪伴他,无痛无悔走完人生旅程的方法?莲花安宁剧场,可提供您另一种思考。~陈荣基(前台大医院副院长、恩主公医院创院院长)

有股力量,将我们推向生命、意义的核心,否则我们不会如此激动。~杨玉欣(罕见疾病基金会代言人、人间卫视新闻主播)

生命有些艰苦,临终总是艰难; 即使这样,在日升月沉、春去秋来的遍历中, 善日、好年,让我们知道: 活著,是多大的福份!花开见佛,又是怎样的修行!

生死学的第一课,也许像幸福的初旅吧。 ~廖辉英(知名作家、社会观察专家)

这出舞台剧,会感动你的肺腑,带你参透有情生命的意义, 激发你珍惜人生,以及把握当下法喜的生活态度。~郑石岩(专职作家)

生死管理与死亡准备-遗嘱



一、  生死管理与死亡准备

生死管理与死亡准备包含预立遗嘱,在遗嘱中说明与交代殡葬型式与财产分配等事项。遗嘱是对人生的生死管理与死亡的准备,笔者同业间流传著:「棺材是装死的,而不是装老的!」,意明著人可能在不明情况下发生意外,对於突如奇来的意外彰显了遗嘱的重要性,而遗嘱是每个人的人生作业,在有意识的情形下进行书写,作好万全的准备,免得在人生的最后旅途有所担搁。

生死管理-人生作业怎么写?
人生作业就是遗嘱,交代个人的想法与期望,发挥个人想像力,像是为自己准备生前告别式一般。就笔者执业经验中要强调――对於宠物要托管对象也要交代!过去遇到单身亡故的人,对於他们的宠物也只能寄望亲友认养,否则只能沦落到收容所。
而人生作业的内容应包含那些呢?

一、身份:表明身份与撰写时的立场与精神意识状态。

二、委托的遗嘱执行人与遗嘱的法律效力。

三、想说的话:交待的话、感谢、个人这一生最得意的事、个人未完成的志愿、这一生中所遇到最美好的事等。

四、财产与分配、保险:金钱、收藏品、衣服与物品等要如何分配,对於个人有多少保险也要列明,建议做个财产清册。

五、监护权的意愿:有未成年子女的人交待其监护权的意愿。

六、对於相关事务的执行:

紧急医疗:要不要急救与插管治疗等。

身后事:选择葬别方式、宗教信仰、衣著、告别式布置与最后安置地点的选择等。

死亡的准备-法定遗嘱与规范
[民法]第1186条说明只要满十六岁就可以立遗嘱。(全国法规检索网站,2010b
[民法]第1191条指明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全国法规检索网站,2010b
[民法]第1221条说明数份遗嘱中而内容有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有效的声明。(全国法规检索网站,2010b                  
种类自书遗嘱公证遗嘱密封遗嘱代笔遗嘱口授遗嘱
民法依据 1190 1199 11911199 1192 11931199 1194 1199 119511961197 1199
特别规定         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为遗嘱者。
见证人   二人以上 二人以上 三人以上 二人以上 二人以上
公证人   需要 需要      
遗嘱意旨 自书 口述 自书或缮写 口述 口授 口述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日。
书写方式 自书 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 自书或缮写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 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 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 见证人中之一人,将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 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带当场密封
记明 年、月、日,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年、月、日 公证人於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 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 年、月、日 年、月、日
签名 亲自 公证人见证人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 於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於封缝处签名 公证时:公证人遗嘱人见证人同行签名。 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 遗嘱人不能签名,应按指印代之。 与其他见证人同行签名。 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 不具备第1192条所定之方式,而具备第1190条所定方式者,有自书遗嘱之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 自遗嘱人能依其他方式为遗嘱之时起,经过三个月失其效力
资料来源:全国法规检索网站(2010b)及自行整理。

[民法]第1198条规定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一、未成年人。
二、受监护或辅助宣告之人。
三、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四、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五、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全国法规检索网站,2010b
由上述种类可知法定的遗嘱有自书遗嘱、公证遗嘱、密封遗嘱、代笔遗嘱与口授遗嘱五种,遗嘱需符合上述各种类规定。对於人生的作业写了没?开始动手写作业吧!


作者: 黄毓茹   
东华大学教育与潜能开发学系博士生yuju713@gmailcom

临终关怀观念及做法


临终关怀

面临亲人即将过世,是件很煎熬也很不容易的事,不舍激动是免不了的心理反应,悲伤难过也是正常的情绪表达。但是,除了伤心难过,在亲人即将离我们而去之前,我们并非什么都不能做。采取积极的临终关怀和照护行动,可以让挚爱的亲人在宁静、舒服、温馨的环境中,获得最无私、最真诚、也最慈悲的关怀和祝福,以便安祥、平静、从容的做好死亡准备,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在亲人临终之际,家属可给予的临终关怀有几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身体和环境上的安排与照护;第二个面向是倾听心声并协助完成心愿;第三个面向则是协助并给予心理灵性上的支持与关怀。

 

只有做好死亡准备的人,才能安心地放下人世间的一切,坦然面对死亡;而也唯有真诚地关怀临终的家人,才能让我们毫无遗憾地继续我们的人生。

有尊严的临终全程陪伴

 

随著医疗科技的进步,大多数的疾病多可治愈或是受到控制。但对某些不可治愈的末期疾病,延长生命的做法反而带给患者更多更长的痛苦。临终时刻施予无意义的急救治疗时,家属陪伴的过程中也常承受极大的哀伤及深深的后悔。

 

基於上述情况,全世界对於末期疾病的医疗原则开始有了安宁缓和医疗的观念:对於末期疾病患者,选择安宁缓和医疗,可使患者更有尊严的迈向临终,无遗憾且安祥的度过生命临终阶段。

 

我国早在民国89年就已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针对末期疾病患者可不施以心肺复苏术而选择安宁缓和照护。末期疾病患者不限於末期癌症患者,安宁缓和医疗的地点不限於病房,也可在自己家里。然而大多数人的观念以为安宁照护只针对癌症末期患者,安宁病房只收治末期癌症患者。

 

中央健保局於2009年9月公布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宁疗护,就是针对八种非癌疾病的末期病患纳入健保给付的安宁疗护对象。「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宁疗护」项目涵盖: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质性精神病态、其他大脑变质、心脏衰竭、慢性气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及肾衰竭。

现代善终观念及做法

一、平日应学习建立坦然、正确的生死观念。
二、老年后能学习面对和接受病痛,并拥有高尊严、高度自主和生活品质的老年生活。
三、临终前身体受到最完善、最妥适和有尊严的医疗照护。生命不做无意义的延长,临终过程不要太长。
四、心理上了解死亡之过程和将至,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有充分准备,能自主、清楚做的决定,并完成人生回顾,心愿已了无牵挂。
五、身后事有清楚和详细的交代,子孙和重要亲友陪伴在侧,能与重要亲人做生死沟通和告别,彼此心灵交流,「共生」并「共死」(共同陪伴走完生命最后过程)。
六、人生或临终前,在心灵上能坚持信仰,全然专注和放下,并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
七、丧礼后事能预先嘱立,家人和子孙能完全尊重,并且以坦然、正向的态度处理并面对死亡这件事。

资料来源:台湾殡葬资讯网

好好安排自己的临终大事


好好安排自己的临终大事(上)

好好安排自己的临终大事(下)


 作者/纪洁芳 (国立中兴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
来源:生死关怀教学 生命双月刊 101年5月 19